教室里不再需要粉筆、黑板擦,孩子們再也不用背著“沉甸甸的小書包”,一家工廠的整條生產線都將“搬進”物理課堂……記者在25日至27日于深圳舉行的首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上看到了“未來課堂”的神奇遠景。
“電子白板”取代黑板
在展演現場,深圳卓雅小學的10名小學生向記者展示了“一堂未來的課”。
課堂里沒有黑板、粉筆,只有一個超大屏幕的電子白板,每名小學生的課桌上都擺放著一臺平板電腦,老師的手指輕輕一觸,課文就出現在了大屏幕和每名學生的電腦上。
課前聽寫,老師用話筒念著單詞,學生們通過電腦耳機聽取,用手寫筆在電腦上錄入。學生們的答案在老師的電腦屏幕上一一呈現。在情景表演環節,學生們分成幾組,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并將視頻錄入電腦,隨后老師在課堂前向全體同學展示表演視頻,學生們通過打分系統給每名同學的表現打分。
放學后,學生回到家里打開電腦,通過網絡接收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做完功課后,學生們再打開電腦了解老師標畫出的預習內容。
深圳卓雅小學的老師吳紅艷告訴記者,相較傳統教學,老師利用這些設備“不那么累”,更易了解學生情況,預習、聽課、作業全方位了解,而且實時性強,“這道題是誰做的,做對了沒,怎么做的,一清二楚。”
吳紅艷說,電子課堂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隨時調整課堂重點,圍繞學生需求開展教學,這種數字化教學可能是未來課堂的必然趨勢。
“電子課本”減輕小書包
在傳統紙質教材、教輔出版商的展位,“電子課本”“電子書包”成為不少教師關注的熱點。記者看到,一些出版產品已實現“一本通”,各版教輔書全部在一個閱讀終端上呈現。
人民教育出版社展臺的工作人員給記者打開電子閱讀器,歷史、地理、生物等7個科目的教材立即以目錄方式呈現。
記者點開生物教材后,發現教材并不只是簡單將文字轉換為電子版本,學生可通過觸摸屏操作,做一些虛擬實驗,實驗內容也都是由動畫和錄像展現。書本中的細胞結構插圖也可以放大、縮小,更易觀察。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電子教材尚在推廣階段,普遍應用后,學生將告別“沉甸甸的小書包”。
上海教學機器人展商“能力風暴”將工廠的縮微版流水線搬進了物理課堂。學生們可以圍坐在這條生產線的四周調試微電腦,控制生產線的運轉。展商還設計了一些拼裝的機器人,可執行學生的不同編程代碼。展臺上,一個電子蜘蛛正在按照學生設計的橢圓曲線爬行。
這家展商的工作人員徐先生告訴記者,未來的教育可能更加注重實物的展示,動手動腦結合才是真正的教育。
“云教育”實現共享
展會上有不少展商推出“云教育”概念,對于這項基于計算機“云計算”技術的互聯網教育平臺,不同展商都試圖傳播自己不同的理念,搶占這個新技術的高地。
中國移動通訊在展臺上展示了“云教育”的手機終端。中國移動的理念在共享之外還包含共平臺協作概念。在移動的“云教育”平臺上,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可在同一個平臺上根據權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
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教育部門的人員可通過自己的賬號和密碼直接截取特定校車的行駛路徑和載員情況用于監督管理;學生家長則可通過平臺查看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和老師的評語;學生則可通過平臺向老師提交作業和提出問題。
亞洲教育網展臺的工作人員認為,“云教育”的最大優勢在于共享,各校各地可以聯合建網整合資源。未來每一個地區的學校、甚至全國的學校都可能處于同一張網絡之上,所有教師基于共享理念,將教學資源和教學經驗經篩選整合上傳到網絡、即“云端”。所有學生和教師都有權限下載、學習這些內容,所有人都將從云端受益。
編輯者:魯東大學生家教網(www.mkfo.top)